文化活动

何舜平研究员讲述鱼类学的传承和创新

  1210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何舜平研究员做客人文讲堂,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鱼类学的传承和创新——鱼类多样性历史的系统发育重建》的报告。 

  何舜平研究员首先回顾了我国鱼类学发展的历史,在报告中展示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照片,讲述了伍献文院士、陈宜瑜院士、曹文宣院士等水生所老一辈科学家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为中国鱼类学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随后,何舜平研究员介绍了在鲤科鱼类、辐鳍鱼类以及青藏高原三种高原鱼类的相关研究工作上的传承和创新,分享学科组目前已经取得的部分研究成果,如东亚地区淡水鱼类多样性历史的重建过程、发现了鲤科鱼类系统发育新格局、揭示了骨鳔鱼类适应辐射的分子机制、建立长江鱼类DNA条形码数据库和分子鉴定体系以及采用多组学相结合的手段揭示了青藏高原地区鱼类高海拔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和遗传基础。最后,何舜平研究员还介绍了常见深海鱼的种类和目前的研究现状,然后从形态学、分子学和细胞学三个水平重点介绍了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以下的深海狮子鱼适应深渊极端恶劣环境的机制。 

  报告会期间,何舜平研究员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交流和互动,针对在座师生提出的疑问,何舜平研究员均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一作出了详细解答。此次报告围绕鱼类学的传承和创新,涵盖了高原和深海,内容丰富多彩,使广大师生增长了见识、开拓了眼界,也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最终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何舜平研究员作报告 

 

  报告现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