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视角

【西藏商报】鳞片逐渐退化以用来抵御寒冷

  高原鳅属鱼类是青藏高原三大鱼类类群中最大的一个类群。日前,中科院的一项研究成功揭示了高原鳅属鱼类的起源和适应性进化机制,称这一物种作为青藏高原的土著物种,很好地适应了青藏高原高海拔、栖息地寒冷和低氧的自然条件。

  高原鳅属鱼类 起源于2350万年前

  此项研究于2014年7月份开始,研究从能量细胞器线粒体这一视角揭示了高原鳅属鱼类在适应高海拔极端环境的遗传机制。“我们通过高原鳅样品收集和DNA提取,开展了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和注释,系统进化树构建,分歧时间估计,受到自然选择压力分析等研究。”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何舜平说,“高原鳅线粒体基因组水平上进化速率呈现出加速进化现象,这意味着相比非高原鳅类群,该物种在高原极端环境的作用下发生了更多的非同义突变即蛋白质水平上突变。”

  记者了解到,研究人员还从正选择分析中检测出一些蛋白质编码基因,正选择基因ND1和ATP8在高原鳅属鱼类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物种在大自然作用下选择的有利于生存的性状。此外,在鳅超科鱼类的系统进化树上,高原鳅属鱼类聚为一枝,形成一个单系群;分化时间估算显示高原鳅属鱼类起源于中新世早期,约2350万年前开始起源,这可能受到中新世早期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

  “总体而言,高原鳅属鱼类对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表现为:体表的鳞片逐渐退化以用来抵御寒冷;鳃耙和脑垂体上有丰富的血管用来更有效地呼吸。此外,黑色的腹腔膜用来抵御紫外线的辐射以及其雄性第二特征用来有效地繁殖。”何舜平介绍道。

  三种措施

  有效保护土著鱼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区土著鱼的数量在下降,鱼类物种的多样性也在降低。为恢复我区渔业资源,全区开展了增殖放流工作,即用人工方法直接增加水域中生物种群的数量,提高水产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那么,目前高原鳅属鱼类的总体数量是多少?是否为濒危物种?又该如何保护好土著鱼呢?为此,记者也进行了了解。

  “目前,我们针对高原鳅属鱼类的总体数量尚未做相关统计。不过高原鳅属鱼类不为濒危物种,因为高原鳅属鱼类总体数量还是很多的,在西藏一些河流或湖泊里都有。”何舜平说,“如何更好地保护土著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首先延长禁渔期,防止过度捕捞;其次严禁使用非法捕鱼的工具;最后还可以借助于增殖放流。增殖放流是相对比较有效的措施。”

  “在鉴定的过程中,我们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何德奎老师和唐琼英老师,还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春光老师和赵亚辉老师都给予了指导。”参与研究的相关人员说。

  研究

  中科院的一项研究从能量细胞器线粒体这一视角揭示了高原鳅属鱼类在适应高海拔极端环境的遗传机制。高原鳅属鱼类对青藏高原的适应机制表现为:体表的鳞片逐渐退化以用来抵御寒冷;鳃耙和脑垂体上有丰富的血管用来更有效地呼吸;黑色的腹腔膜用来抵御紫外线的辐射以及其雄性第二特征用来有效地繁殖。

  记者 李海霞

  (刊于西藏商报2016年9月15日第6版,网址链接:http://epaper.chinatibetnews.com/xzsb/html/2016-09/15/content_721736.htm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