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视角

【中国科学报】我国长江江豚保护取得三大进展

  “我国是世界首个对鲸类动物开展迁地保护的国家。”11月26日,在武汉召开的长江江豚保护进展及启示国际研讨会上,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理事长王丁表示:目前,国内长江江豚保护在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养研究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相关工作为世界鲸类动物保护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启示。
  长江江豚是江豚的唯一淡水亚种,又是全球重要的珍稀淡水鲸类物种之一,也是全球受胁最为严重的鲸类动物之一。在2007年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后,长江江豚就成为生活在长江里唯一的鲸类动物。作为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长江江豚的种群状况是长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
  王丁介绍说,在农业农村部和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下,水生所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一直坚持开展白鱀豚和江豚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是整个保护事业的主要科技支撑力量。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和社会各界的多方努力下,长江江豚保护行动计划得以有效实施,长江江豚的保护态势和保护网络已经形成。
  目前,我国在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湖区已经建成了8个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在干流建成了3个迁地自然保护区和1处半自然迁地保护基地,在湖北武汉建成了1个繁殖保护研究中心。
  “当前长江江豚整个迁地保护种群数量已达到约130头,每年有10头以上幼豚出生,迁地自然保护初见成效。”王丁认为,迁地保护的成功意味着建立了长江江豚保护的种子资源库,相当于给长江江豚保护上了份“保险”。
  本次国际会议期间,各国专家代表分别实地考察了位于湖北石首、湖北监利和湖南华容及湖北洪湖的长江江豚保护区,真实了解了我国长江江豚保护的进展状况。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专家、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Barbara Taylor博士是本次的大会主席之一,她表示,中国在长江江豚保护方面作出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在迁地保护方面,建立了长江江豚的种子资源库,这些经验将会为世界其他受威胁小型鲸类的保护提供示范和帮助。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长江江豚保护进展:对世界其他受胁小型鲸类保护的启示”,旨在通过对中国长江江豚保护思路与技术方法的深入研讨和分析,为世界其他受胁小型鲸类保护提供可借鉴的方法和技术参考。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