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视角

【长江日报】“爸爸钓鱼影响鱼生存吗”“宝宝吃鱼,有刺少点儿的吗”,公园请来院士爷爷来答题

  长江日报4月22日讯  爸爸喜欢钓鱼,这会影响鲫鱼生存繁衍吗?小宝宝爱吃鲜美的鱼,有没有刺少一点的鲫鱼?4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鱼类遗传育种学家桂建芳领衔命名的“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在解放公园揭牌。当天,桂建芳便领衔开讲了第一课,为市民和小朋友们普及了许多有关鲫鱼的有趣知识。

  

  桂建芳为大家讲鲫鱼的研究故事。   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科学家公园讲课 

  工作室人人都能参观 

  22日上午8点半,记者从解放公园1号门入园,看到拥有公园美术馆、武汉作家共享书架的美好生活共享空间焕然一新,在原有公园美术馆的基础上升级叠加的“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以碧波、江豚、水杉等武汉湿地元素装饰,展现出独特的生态园林美学,与公园自然环境和谐交融。

  

  “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揭牌仪式现场。   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工作室里,一场主题为《如果餐桌没有鱼》的微展览正在展出,不少市民正在认真观展。原来8000多年前原始人类就会养鱼,全国餐桌上70%的鲫鱼都是桂建芳院士研究出来的品种……不少人都一边看一边惊叹“厉害了”!

  9点,“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揭牌仪式正式开始。记者了解到,这是全国首个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由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主办,武汉林学会承办,武汉市公园协会、解放公园管理处协办。该工作室不但会邀请科学专家走进公园开展科普活动,本身也和公园其他场馆一样对公众开放,工作室内长期举办自然科普展览,人人都能进入参观。

  公园里的这位“明星爷爷” 

  大朋友小朋友都喜欢 

  简短的揭牌仪式后,9点半,工作室的第一堂课准时开始,由桂建芳主讲,主题为《渔文化与渔业科技发展》。惠济路小学的20多名小学生和20多位市民就座听讲。记者看到,小学生们都带着笔记本,本子上还记满了桂建芳院士的资料和鲫鱼品种、习性等课前预习资料,可谓是“有备而来”。

  

  小朋友们仔细地记笔记。   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从中国传统的渔文化到锦鲤文化,从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到新中国的渔业发展、从人工繁殖到水产养殖……桂建芳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我国渔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并展望其未来发展。

  讲课结束后的现场问答环节上,惠济路小学五年级(5)班的鲁仲满问:“桂爷爷,我爸爸很喜欢钓鱼,他每次都会钓到很多鲫鱼,请问这对鲫鱼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吗?”问题一出来,就把全场观众都逗笑了。

  “一条雌鲫鱼一年可以产1万到2万颗卵。”桂建芳也笑着回复他说,“所以不要担心,只要不是过度垂钓,对鲫鱼的生存和繁衍影响不大,而且我们现在也有长江禁渔等措施来保护鱼类。”

  

  桂建芳和小朋友们分享交流。   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毕业3年的伍良雨是桂建芳的“粉丝”,问答环节,她向桂建芳提问:“我们家都很喜欢吃鲫鱼,因为味道十分鲜美,但自从家里有了小宝宝,就很少吃鲫鱼了。有没有一些刺少一点的鲫鱼品种推荐?”

  桂建芳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他向大家科普道,这些吃起来特别麻烦的小刺,叫肌间刺。由于生活在河湖等淡水中的鱼更需要力量向上游动,所以肌间刺也更多。

  他表示,作为鱼类遗传育种学家,不仅要让大家吃到鱼,更重要的是要让大家吃好鱼,让小宝宝安全吃鱼。他还透露,目前他们正在通过基因剪辑等技术手段,尝试找出控制鱼类肌间刺的基因片段,从而寻找到培育出刺少一点的鲫鱼品种的方法。

  现场的听众听得津津有味,还提出了各种“开脑洞”的问题,例如鲫鱼为什么不在“四大家鱼”之列?为什么成语“过江之鲫”中的鱼是鲫鱼,而不是其他的鱼?您说金鱼是由鲫鱼选育而来,那金鱼的寿命有多长?大家为什么会“转发锦鲤”?一系列问题丝毫没有难到桂建芳院士,他一一耐心解答。

  

  课后,小朋友簇拥着桂建芳要签名。   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十位专家深度解析 

  “长江大保护”与“湿地花城”名片 

  最初受邀领衔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时,桂建芳没有犹豫。他表示,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向公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积极传播生态文明观念,倡导爱自然、爱科学的生活方式,也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他感到非常高兴。目前,已有30多位科研院所、高校的学科带头人以及武汉自然科普领域的知名专家,加入了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专家团队,他们将在此平台开展一系列自然科普活动。

  

  桂建芳和小朋友、“大朋友”们合照。   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据介绍,2021年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围绕长江大保护、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国家生态城市等主题,开展10节自然通识课。今年的10位主讲嘉宾,除了桂建芳院士本人领衔开讲第一课,主讲人还包括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的名誉大使、鱼类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以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博物馆馆长张先锋,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王丁,世界自然基金会武汉办主任、资深湿地及水鸟保护专家雷刚,湖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李兆华,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王学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教授、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员顾延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教授周汉文,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水生植物学者杨星宇。

  这些课程,每期都会招募公众参与,并通过媒体进行线上直播。此外,课程内容还将深化为系列自然科普精品线上课,丰富武汉自然教育产品。

  (长江日报记者杨晓雨)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