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水生所培育出高产异育银鲫新品种“中科5号”

  521日,农业农村部公告第28号公告了192018年全国水产新品种;531日,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和中国水产学会在全球水产养殖论坛和亚太水产养殖展览会期间举办了2018年水产新品种颁证仪式。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团队培育出高产异育银鲫新品种中科5 

  鲫鱼是我国重要的大宗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因其适应性强,肉质细嫩鲜美等特点,深受养殖户和消费者的欢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利用其它鱼类的异源精子刺激银鲫卵子雌核生殖以及银鲫独特的多重生殖方式,连续培育出异育银鲫、高体型异育银鲫和异育银鲫中科3等优良品种,并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联合培育出长丰鲫。这些优良鲫鱼品种因其具有的明显生长优势,已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养殖,带动了鲫鱼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国鲫鱼产量已从1983年的4.8万吨增至2016年的300万吨。 

  桂建芳院士团队于2008年培育成功的异育银鲫中科3是目前鲫鱼养殖中的最主要的养殖品种,占鲫鱼主养区的70%左右。近十年的推广养殖结果表明:该品种生长快,同时因其体型、体色好而具有很好的市场接受度。在江苏等鲫鱼主产区,异育银鲫养殖模式已由传统的套养模式转变成高效的单养或主养模式,鲫鱼产量得到了显著地提高。但由于效益好,导致一些养殖户养殖密度越来越高,忽视了鱼与环境容量之间的平衡。近年来,出血病、孢子虫病、大红鳃等爆发频繁,特别是2012年爆发于苏北地区的鲫出血病。此外,随着饲料配方中动物蛋白源鱼粉近年来价格的攀升,导致鲫鱼饲料每吨价格上涨近千元,养殖成本不断上升。 

  银鲫是一种令人感兴趣的鱼,每条拥有156条或162条染色体,是一种六倍体生物;它可以通过雌核生殖、有性生殖和类杂种生殖等多种生殖方式繁衍后代。银鲫由于其六倍体的遗传背景,当用其它鱼类的精子与银鲫卵子受精时,银鲫具有将其它鱼类精子的染色体组、染色体片段或微量遗传物质并入到卵核中协同发育的能力,即异精雌核生殖。多年来,桂建芳院士团队进行银鲫种质创制和选育,利用银鲫独特的异精雌核生殖,辅以授精后的冷休克处理以整入更多异源父本染色体或者染色体片段,筛选获得了整入有团头鲂父本遗传信息、性状发生明显改变的个体作为育种核心群体,以生长优势和隆背性状为选育指标,用兴国红鲤精子刺激进行10代雌核生殖扩群;同时在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科技专项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的支持下,基于银鲫和团头鲂基因组reads测序深度比较策略鉴定了渗入到候选品种中的团头鲂分子模块,并利用这些分子模块筛选鉴定繁育亲本,培育出异育银鲫中科5。接着,针对目前鱼粉价格高导致养殖成本增加、异育银鲫出血病和孢子虫病爆发频繁等现状和问题,开展了小试,评估投喂低蛋白、低鱼粉饲料时异育银鲫中科5和主养品种中科3的生长差异以及它们对鲫疱疹病毒和粘孢子虫的抗性差异。 

  桂建芳院士告诉记者,相比中科3,异育银鲫中科5具有两个明显的优势。首先,它可以在较廉价饲料下获得较快的生长,即投喂低蛋白(27%)低鱼粉(5%)含量饲料时一龄鱼的生长速度平均比“中科3号”提高18%;而“中科3号”则需要在31-32%的蛋白饲料下才能生长较好。异育银鲫中科5的第二个优势是抗病能力较强,与中科3相比,感染鲫疱疹病毒时存活率平均提高12%;养殖过程中对体表粘孢子虫病有一定的抗性,成活率平均提高20%。此外,中科5”6月龄和18月龄时肌间骨总数分别减少9.47%4.45%,在有利于食用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因此,养殖中科5无疑会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同时也能减缓对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压力。2014-2017年,异育银鲫“中科5号”在湖北黄石、江苏南京等地开展生产性对比实验和中间试验,均表现出比异育银鲫“中科3号”或当地养殖鲫鱼品种生长平均快20%,成活率高20%以上,另外还具有易垂钓特点,是非常适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养殖的新品种。 

  2014-2017年,异育银鲫中科5在湖北黄石、江苏南京等地开展生产性对比实验和中间试验。养殖结果表明,无论是较本地的异育银鲫品种还是异育银鲫中科3,一龄异育银鲫中科5生长优势明显,生长快20%以上;因不感染孢子虫而表现出更高的成活率,成活率高20%以上,增产效果明显,另外还具有易垂钓特点,是非常适宜全国范围内推广养殖的鲫新品种。目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与广东海大集团、黄石市富尔水产苗种有限责任公司等合作,大规模生产异育银鲫中科5鱼苗,争取在未来3年推广应用区域覆盖我国鲫鱼所有养殖区域,实现目前养殖鲫鱼品种的更新。 

   

  刚出膜的“中科5号”幼鱼

   

  “中科5号”鱼苗

“中科5号”成鱼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