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史回顾

鹤峰走马坪葛仙米采集散记

  2003年《水生所简报》第4期报道的《“葛仙米的人工养殖研究”通过成果鉴定》一文,也引发了已经退休的姚勇工程师的一段回忆。

  今年73岁的姚勇工程师,坐在笔者的对面,慢慢地回忆道:

  1963年,地处湖北省西南部的鹤峰县走马坪公社曾给水生所藻类学家饶钦止教授送来葛仙米样品,请求化验分析。但因当时“运动”,工作就搁置了。“文革”中,饶钦止先生等老专家都被关进“牛棚”。后军宣队来水生所,饶老被“解放”。我因长期跟随饶老当助手,采集藻类标本,所以饶老又把我要去跟他作助手。

  大概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饶老要我到鹤峰去采集葛仙米标本。记得第一次去是春天,正是桃花开时。当地农民把春天的雨水称为“桃花水”,说“桃花水”一来,葛仙米就发起来了。从武汉到宜昌,当晚住在宜昌,第二天到宜都县,又住一晚,到五峰县再住一晚,才到鹤峰县城,这一路都是坐长途公共汽车。从鹤峰县城到走马坪公社就无车可坐了,我带着标本夹、标本瓶等采集工具,用一根扁担挑着,一大早步行90里山路,中午才走到走马坪公社。在公社吃过中饭,我便来到出产葛仙米的地方。鹤峰是山区,两座山中间便是一个山凹。走马坪公社出产葛仙米的地方就是在这样一个山凹中,山凹中间有一条溪水,溪水两边是梯田。梯田里长满了葛仙米,颗粒比较大,直径约12厘米。我在走马坪工作了半个月,早、中、晚3次详细测量了气温、水温和水的PH值,采集了大量的葛仙米标本,分别压制和浸泡。此时已经开春,农民要插秧,便用簸箕将葛仙米撮起来,在溪水中漂洗干净,晾干后卖给供销社。记得我当时从供销社以每斤5元的价格买了8斤回来。

  这个山凹中有葛仙米,那么山那边的山凹中有没有呢?我又分别翻过两边的山去察看,结果相邻的两个山凹里都没有葛仙米。回来向饶老汇报,饶老分析可能与溪水和土壤有关,要求我下次去注意采集水样和土样。

  夏天,我第二次来到走马坪。这次我的行程是武汉-宜昌-恩施-鹤峰,比第一次顺畅一些,而且这次从鹤峰县城到走马坪也通了公共汽车。梯田里的水稻已经长起来了,与第一次观察相比,葛仙米的数量要少,颗粒也小。除了采集葛仙米标本外,我还特意采集了溪水和稻田中的水样和土样。回所后,饶老把这些水样和土样请化学组(笔者注:1973年,我所在化学组、浮游动物组、湖泊组、藻类组和鱼病组的基础上,新组建了水污染生物学研究室,简称第6研究室)帮助分析。

  快到冬天时,饶老要我去看看葛仙米在冬天是否还能生长,于是我第三次来到走马坪。此时水稻早已收割,农民在梯田里播种的红花草子(即紫云英,用作绿肥)已长得很茂盛,梯田中有许多脚印,每个脚印中都长满了葛仙米,颗粒比绿豆还小。

  最后,饶老将葛仙米的有关情况综合写成报告,寄给了鹤峰县有关部门。

  笔者想弄清3次采集葛仙米的准确时间,姚勇老师特地去藻类标本室察看,告之分别是1972年的3月、6月和10月。哦,已经是31年前的事情了。

  

  相关链接: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拾遗卷八:葛仙米。生湖广沿溪山穴中石上。遇大雨冲开穴口,此米随流而出,土人捞取,初取时如小鲜木耳,紫绿色,以醋拌之,肥绝可食。土名天仙菜,干则名天仙米……晋葛洪隐此乏粮,采以为食,故名。  

  

  水生所人工养殖的葛仙米

  (张晓良,20036月)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