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史回顾

纪念童第周先生诞辰百年

  最近水生所在清理档案中发现一份珍贵史料:中国科学院办公厅1953123日发文,任命童第周为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这是水生所在庆祝建所70周年编纂《水经新注 生命乐章》时被遗漏的重要所史。

  童第周先生1902528日出生于浙江省鄞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3岁丧父,靠兄长抚养,16岁考进宁波师范学校,1927年复旦大学毕业后,担任中央大学生物系助教,三年后赴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留学,1934年获博士学位。之后他不顾战乱危险,毅然回到祖国,献身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先后在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任教和开展科研工作,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山东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海洋研究所所长、动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副主任和生物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79330日童第周先生因心脏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77岁。

  童第周先生是中国和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实验胚胎学家。他通过严密的科学实验,证明了卵子对称面不完全决定于受精面,而是决定于卵子内部的两侧对称结构状态;证明了在未受精的卵子中已经存在着器官形成物质,精子的进入对此没有决定性的影响;证明了卵质对个体发育的重要作用。 

  童第周先生与他的合作者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在两栖类胚胎发育的研究中,发现纤毛运动方向的决定时间在原肠期和神经板初期,证明外胚层纤毛运动的方向决定于中胚层和内胚层,而且这种感应能力在个体发育中是沿着胚胎的前后轴从头到尾逐渐减弱的,表明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并证明这种感应能力是由一种未知的化学物质引起的,这种化学物质通过细胞间的渗透作用,诱导了胚胎纤毛的运动方向。 

  童第周先生与他的合作者对脊索动物文昌鱼进行了系统研究,对文昌鱼的个体发育取得了全新的认识。

  童第周先生晚年与他的合作者对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在鱼类中用细胞核移植的手段探讨核质关系,证明了核质杂种鱼中性状的出现不是完全受细胞核的控制,细胞质也有一定的作用。细胞核在异种的细胞质内,经过多次分裂和复制后,在生理和性质上有可能发生变化。这一理论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我国“克隆”技术之先河,童第周先生是我国当之无愧的“克隆先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将前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的主体、部分植物所的研究人员及北平研究院、山东大学的部分研究人员等合并,于1950年在上海组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王家楫,副所长伍献文(王家楫和伍献文系1950519日由政务院任命)、副所长童第周(1953123日由中国科学院任命)。并分设太湖淡水生物研究室(伍献文任主任)、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童第周任主任)、厦门海洋生物研究室(1951213日中科院接管前厦门大学中华海洋研究所,改组为水生生物研究所厦门海洋生物研究室,沈嘉瑞任主任。1953129日中国科学院发文,即日起撤销厦门海洋生物研究室,有关人员分别调回太湖淡水生物研究室、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和山东大学工作)。海洋生物研究室后扩建为海洋生物研究所、海洋研究所,童第周继续担任所长。

  1974年,年已72岁的童第周先生来到水生生物研究所,指导开展鱼类细胞核移植研究工作。后来1984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批具有快速生长效应的转基因鱼的朱作言,当时曾被选作助手与童第周先生一起工作。

  为纪念童第周先生百年诞辰,2002527日在海洋所举行了童第周先生铜像揭幕仪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和海洋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曾呈奎为铜像揭幕。 612日,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科学院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童第周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

  (张晓良,2002年7月)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