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史回顾

长江豚类保护和研究工作大事记略

1. 约公元前200年(汉朝初年),《尔雅》(中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一部著作)收录了“”字。东晋郭璞(公元276-324年)作《尔雅注》,对“鱀”的解释有“……大腹,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余,江中多有之。”

2. 1914年,美国人C. M. Hoy在洞庭湖获得1头白鱀豚标本,送至美国华盛顿国家自然博物馆,为白鱀豚的模式标本,经G. S. Miller 1918年研究,命名为Lipotes  vexillifer。

3. 197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在加拿大召开“小型鲸类国际会”,在白鱀豚一栏中注明“unknown”(情况不明)。

4. 1974年,因清理航道,在长江湖北洪湖江段有4头白鱀豚被爆破施工炸死,尸体被送到水生生物研究所。

5. 1976年,水生生物研究所陈宜瑜、陈炜发表《关于白鱀豚的一些形态解剖资料》,水生生物学集刊,53):360370

6. 1978年10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组建白鱀豚研究组。不久,中国科学院生物局在京召开“白鱀豚研究协作会议”,成立白鱀豚研究协作组,由水生生物研究所负责,成员有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南京师范学院。

7. 1979年,水生生物研究所主持的“白鱀豚呼吸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改进奖四等奖。

8. 1979年,瑞士伯尔尼大学脑解剖研究所所长G. Pilleri教授访问水生生物研究所,期间进行了5天的长江豚类考察,在洪湖江段发现10余头白鱀豚。

9. 1979年1月6日,湖北鄂城渔民获得1头已经死亡的白鱀豚。20天后,汉口水产公司从洪湖新滩口收购了1头被螺旋桨击毙的白鱀豚尸体,送到水生生物研究所。

10. 1979年4月,水生生物研究所组织湖北石首县渔民网捕白鱀豚,但在长江上搜捕了两个多月,仍一无所获。

11. 1979年12月,白鱀豚研究协作组在北京召开第2次协作会,与会人员报告了各自的研究工作小结。水生生物研究所提出了“白鱀豚研究规划草案”,经讨论后,4个单位都按照执行。

12. 1980年1月11日,1头幼年雄性白鱀豚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被渔民捕获,第2天被运至水生生物研究所,时任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的伍献文教授给这头豚取名“淇淇”。当时体长147cm,体重36.5kg,年龄估计约2岁。之后“淇淇”一直生活在水生生物研究所,成为世界上首次人工饲养的白鱀豚,同时也是饲养时间最长的淡水鲸类动物之一。

13. 1980年2月11日,《人民日报》刊出“长江中捕获1头白鱀豚”的消息。

14. 1980年2月24日,《湖北日报》在“新春获珍宝,喜事震中外”的报道中透露,“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对此十分重视。中央领导同志称它是一九八〇年初的一件喜事,在科学上、国际上也是一件大事,要加强对白鱀豚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并指示立即加拨研究经费。”

15. 1980年,邓小平(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得知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白鱀豚“淇淇”的消息后,特批10万元经费,通过中国科学院转水生生物研究所,解决了饲养研究工作的急需。之后不久,邓小平夫人卓琳代表邓小平到水生生物研究所看望“淇淇”。

16. 1980年7月19日,胡耀邦总书记、姚依林副总理和赵紫阳副总理在湖北省委书记陈丕显陪同下冒雨到水生生物研究所参观白鱀豚“淇淇”。

17. 1980年,方毅(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指示饲养好白鱀豚“淇淇”,抓紧对白鱀豚的深入研究,同时还为白鱀豚饲养研究拨出80余万元专款。

18. 1980年,湖北省政府发布了《关于保护珍贵动物白鱀豚的布告》。

19. 1980年7月,水生生物研究所陈佩薰教授应邀在英国召开的国际捕鲸委员会第31届年会上作了《中国白鱀豚的研究》报告,介绍了白鱀豚的人工饲养。

20. 1980年,邮电部打破特种邮票至少提前两年列入计划的发行惯例,于当年12月15日增加发行T57白鱀豚特种邮票,全套两枚,(2-1)“悠然自得”面值8分,(2-2)“环游浅底”面值60分,发行量150万套。邮票设计者为我国著名邮票设计家刘硕仁,雕刻者为李庆发、姜伟杰。该邮票是我国第一套水生哺乳动物题材邮票,第一套标注拉丁学名的动物题材邮票,第一套动物题材邮票小版张。

21. 1981年3月3日,江苏太仓县渔民在长江喜获1头雌性白鱀豚,3月6日,该豚被运往南京师范学院饲养,并取名“苏苏”。3月6日,《人民日报》报道,“我国又捕获一头白鱀豚”,并特别加了一个醒目的副标题:这一头是雌性,可与去年捕获的配对,为人工培育繁殖白鱀豚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22. 1981年3月20日,白鱀豚“苏苏”因病重不治在南京师范大学死亡。

23. 1981年4月22日,水生生物研究所获得1头雄性白鱀豚,体长151cm,体重59kg,取名“容容”。

24. 1981年12月7日,江苏镇江渔民用滚钩意外捕获1头雄性白鱀豚,并被送往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饲养,该豚取名“江江”。

25. 1982127日,白鱀豚“容容”因无法抵御寒潮在水生生物研究所死亡。

26. 1982年4月16日,白鱀豚“江江”因严重外伤在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死亡。

27. 1982年,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生物学的研究”纳入国家“六五计划”(1982-1986年),5年划拨经费85万元。

28. 1983年,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行为生物学研究”获中国科学院基金资助,3年经费10万元。

29. 1984年,白鱀豚研究组从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学研究室分出,成为独立的研究组。

30. 1984年,湖北省鄂州市科协发起成立了鄂州市白鱀豚保护协会。

31. 1985年4月,国家环保局在武汉召开了“白鱀豚保护工作座谈会”,水生生物研究所派代表参加。会议纪要呈报到国务院环境保护办公室,该办公室以“(85)国环办然字第031号文”要求有关单位根据纪要精神共同做好白鱀豚的保护工作。

32. 1986年3月31日,由水生生物研究所主持的我国首次人工捕获白鱀豚获得成功。在湖北观音洲江段捕获2头白鱀豚,1头成年雄性白鱀豚体长207cm,体重110.75kg,取名为“联联”,成活时间76天;另1头幼年雌性白鱀豚体长150cm,体重59.5kg,取名为“珍珍”,成活时间911天。

33. 1986年,水生生物研究所陈佩薰出任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委员会鲸类专家组成员。

34. 1996年,海洋出版社出版科普读物《白鱀豚淇淇的故事》,作者为水生生物研究所陈佩薰。

35. 1986年10月27日至30日,“淡水豚类生物学和物种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水生生物研究所召开。会议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鲸类专家小组主席W. F. Prrrin建议,中国国家环保局、中国科学院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共同主持,水生生物研究所和南京师范学院共同组织。48位代表来自美国、巴西、中国、阿根庭、日本、巴基斯坦、印度、尼伯尔等国。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代表在会上提出了保护白鱀豚的三大措施:一是在长江湖北石首江段天鹅洲故道建立半自然保护区,实施迁地保护;二是在长江湖北新滩口至螺山江段建立自然保护区;三是在水生生物研究所建立白鱀豚饲养繁殖研究中心,研究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保护。会议认为,虽然中国淡水豚的研究起步最晚,但工作最为系统,已处于世界淡水豚研究的领先地位。

36. 198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将白鱀豚列为世界上最濒危的12种动物之一。

37. 1986年12月,陈慕华(时任国务委员兼中国银行行长)视察水生生物研究所后,组织中国银行向国外驻华金融机构和我国驻外银行发起募捐,共募集50万美元,作为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保护研究的仪器设备专用费。

38. 1986年,方毅(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视察水生生物研究所后,向财政部建议,直接下达白鱀豚馆建设费200万元;中国科学院又筹措建设费380万元。

39. 1987年,水生生物研究所主持的“白鱀豚饲养生物学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40. 1988年,国家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1989年3月1日起施行),所附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分一级和二级,白鱀豚名列最高保护等级一级。

41. 1988年,全国白鱀豚保护总体规划论证会在武汉召开,会议通过了由水生生物研究所主持起草的《全国白鱀豚保护总体规划》。

42. 1988年,水生生物研究所主持的“白鱀豚种群现状和保护”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43. 1989年,建立石首天鹅洲故道白鱀豚半自然保护区的可行性论证会在石首召开。

44. 1989年,水生生物研究所与日本江之岛水族馆签订为期10年的科研合作协议书。

45. 1989927日,白鱀豚“珍珍”在水生生物研究所死亡。

46. 1990年,水生生物研究所首次向湖北石首天鹅洲故道引进长江江豚,并进行观察研究。

47. 1992年,水生生物研究所在白鱀豚研究组基础上组建白鱀豚研究室。

48. 1992年11月10日,新白鱀豚馆开馆仪式在水生生物研究所举行。方毅题写了“白鱀豚馆”。之前白鱀豚饲养经历了简易饲养池、半露天饲养池阶段。新馆建设于1989年下达工程任务书。除国内拨款外,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为新白鱀豚馆资助了价值约1亿日元的滤水、冷却等设备,日本江之岛水族馆资助了价值约2000万日元的水下观察窗玻璃。

49. 1992年,农业部批准建立2个国家级白鱀豚保护区,即位于湖北新滩口至螺山的长江新螺段自然保护区和位于湖北石首市的长江天鹅洲半自然保护区。同时批准建立湖北监利、湖南城陵矶、江西湖口、安徽安庆、江苏镇江5个白鱀豚保护站。

50. 1992年,白鱀豚被选为在武汉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吉祥物。

51. 1992年,在日本用英、日文字出版了《Baiji》,作者为水生生物研究所陈佩薰等。

52. 1993年,白鱀豚被选为武汉国际横渡长江节的吉祥物。

53. 1994年12月,亚洲淡水豚委员会在香港召开首次会议,水生生物研究所有关专家出席。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原地保护、迁地保护、建立细胞库这3种珍稀野生动物保护方式中,迁地保护最适宜于白鱀豚,而天鹅洲白鱀豚自然保护区无疑是保护白鱀豚的最后和最好的希望。

54. 1995年12月19日,一头体长229cm、体重150kg的成年雌性白鱀豚在石首江段被捕获,随即被移入石首天鹅洲半自然保护区。

55. 1996年1月3日,新华社报道世界自然资源保护监测中心公布新选出的20种最濒危动物,白鱀豚名列其中。

56. 1996年2月,农业部召开“白鱀豚、江豚保护对策研讨会”,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在会上提交《白鱀豚和江豚保护的新思考》报告。

57. 1996年6月23日,石首天鹅洲半自然保护区中的1头白鱀豚触网死亡。

58. 1996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值5元的白鱀豚特种纪念币。

59. 1996年12月25日,我国第一个以水生动物为保护对象的基金会——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正式成立。

60. 1996年,水生生物研究所开始成功饲养长江江豚。

61. 1997年3月,水生生物研究所陈佩薰等撰写的《白鱀豚生物学及饲养与保护》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也是国际上第一本专门论述一种鲸类的研究专著。

62. 1997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单位联合向全社会发出了“保护地球、保护大自然,拯救濒危野生动物”的倡议,并提议1997年为拯救濒危野生动物——白鱀豚年。

63. 1997年8月,北京自然博物馆“长江瑰宝——白鱀豚”展览隆重开幕。50多名北京绿家园志愿者随后自费到武汉看望“淇淇”。

64. 1997年,农业部设立中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标志徽,其主体图案是一头白鱀豚。

65. 2000年2月,国家邮政局发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特种邮票1套10枚。10枚邮票的图案分别是10种野生动物,其中有白鱀豚。

66. 2000年4月,在北京开通了“爱白鱀”(www.ibaiji.org)网站。

67. 2000年,水生生物研究所王丁出任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委员会鲸类专家组成员。

68. 2000年5月,“保护长江水、拯救白鱀豚”展览在武汉科技会展中心举行。

69. 2000年8月,白鱀豚被选为“两会一节”(中国武汉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第二届武汉金秋经贸洽谈会、第四届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的吉祥物。

70. 2000年10月,全国人大通过关于修改《渔业法》的决定。新修改并施行的《渔业法》首次将保护豚写进条款,标志着我国对白鱀豚保护的力度进一步得到加强。而白鱀豚也成为名列我国法律条文的第一种珍稀野生动物。

71. 2001年3月,由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承办的“中国鲸豚保护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中国长江豚类保护行动计划》和《中国中华白海豚保护行动计划》开始付诸实施。《中国长江豚类保护行动计划》由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起草,长江豚类包括白鱀豚和长江江豚。

72. 2001年3月,在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副主席郭友中等11位来自武汉市的政协委员,为保护“国宝”白鱀豚,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紧急拯救白鱀豚》。

73. 2001年7月,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研究室更名为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

74. 2001年8月,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科普读物《追踪白鱀豚》,作者是水生生物研究所刘仁俊。

75. 2002年3月,在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陶醒世等一批委员提出了拯救白鱀豚的联名提案。

76. 2002年7月14日,世界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鱀豚“淇淇”在水生生物研究所辞世,属高寿自然死亡。水生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对“淇淇”长达 23年的饲养和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科学资料,为保护白鱀豚这一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和其他珍稀动物作出了贡献,使得我国的淡水鲸类研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对此,中国科学院陈宜瑜副院长、陈竺副院长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要求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继续努力,抓紧白鱀豚的保护工作,同时加强对长江江豚的研究和保护,在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方面作出新的贡献。

77. 2002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科普读物《长江女神白鱀豚》,作者为水生生物研究所刘仁俊。

78. 2004年7月9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与石首市共同签署了《建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天鹅洲科研基地协议》。经过多年的努力,水生生物研究所已在天鹅洲故道建立了一个有30余头江豚的繁殖群体,成为世界上首个鲸类动物迁地保护成功的范例。

79. 2004年7月9日,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石首天鹅洲湿地保护管理委员会共同组织的《湖北石首市天鹅洲湿地生态园区保护规划预研究》项目评审会在水生生物研究所召开。通过了《天鹅洲长江故道湿地保护总体规划预研究》的技术报告和《天鹅洲长江故道湿地保护发展规划基本框架》报告。

80. 2004年10月,石首天鹅洲故道中的江豚被悉数捕起,进行了一次体检,并完成了相关的科学实验。

81. 2004年11月28日至12月3日,由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承办的“长江豚类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水生生物研究所召开。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日本、香港地区及国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鲸类专家、农业部、长江中下游沿岸省市的渔业主管部门领导和有关保护区的代表50多人参加了本次讨论会。本次讨论会的两主席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丁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鲸类专家组主席Randy Reeves分别作了《长江豚类的种群现状和保护》及《国际社会在白鱀豚保护工作所做的努力的回顾》的报告。

82. 2005年3月21日,瑞士“白鱀豚保护基金会”(Baiji.org Foundation)在瑞士苏黎世利马河(Limmat River)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保护白鱀豚的宣传活动——“Baiji Swim”(畅游利马河、保护白鱀豚)。瑞士“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由瑞士著名环保人士August Pfluger发起成立于2004年,August Pfluger任主席,基金会董事会由August Pfluger、水生生物研究所王丁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鲸类专家组Randy Reeves三人组成。

83. 2005年12月,在美国圣迭戈召开了“白鱀豚保护紧急讨论会”。中国农业部官员和水生生物研究所王丁等参加了会议。

84. 2005年7月5日,一头长江江豚在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成功出生。这也是全球首例长江江豚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成功出生。

85. 2005年9月,德国《环境科学和污染研究》(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发表水生生物研究所王丁等撰写的有关长江江豚保护和繁殖研究的科学论文,新出生的小江豚与母豚在一起的照片被选定为该期封面,并配发了“封面故事”。

86. 2006年2月,国务院颁发《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其中提出对白鱀豚等亟待拯救的濒危物种,制定重点保护计划,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实施专项救护行动。

87. 2006年3月17至24日,水生生物研究所和瑞士白鱀豚基金会共同主持完成了长江武汉-岳阳段的淡水豚类预考察。野外考察队伍由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和瑞士等国的鲸豚类专家等组成。

88. 2006年4月11日,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与浙江万里学院“携手拯救白鱀豚”签约仪式在浙江万里学院举行。作为中国大陆唯一的鲸豚保护基金会——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与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进行为期1年的合作,共同在浙江省境内开展白鱀豚保护宣传和募捐活动。活动的全部募捐收入用于我国珍稀动物白鱀豚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89. 2006年4月26日,在线出版的《自然》刊载了由该杂志驻美国西海岸代表Rex Dalton 撰写的有关2006年3月份中国长江豚类预考察的新闻。

90. 2006年10月,白鱀豚当选为在武汉举行的第九届世界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的吉祥物

91. 2006年12月13日,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和瑞士白鱀豚保护基金会(Baiji.org)联合组织的2006长江淡水豚考察圆满结束。考察队主要由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和瑞士等7国鲸类专家组成,分成目视观察组、声学监测组和水质采样组。考察自2006年11月6日开始,对宜昌—上海长江干流江段淡水豚状况进行了往返监测,并沿江采集了水样进行分析,实际考察里程3400公里。

92. 2006年12月22日,《科学》杂志对“2006长江豚类考察”活动及主要结果进行了深度报道。

93. 2006年12月,农业部在武汉组织召开了“长江豚类保护研讨会”,进一步讨论了长江豚类的保护对策和近期必须实施的保护行动。

94. 2006年12月,水生生物研究所上报的“长江豚类数量急剧下降,中国科学院专家呼吁加强栖息地保护迫在眉睫”被国务院办公厅《专报信息》采用,得到温家宝总理的批示。

95. 2007年 4月29日,中央电视台10套大型人物访谈节目《大家》播出了《陈佩薰·永远的淇淇》,介绍了动物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陈佩薰和她领导的科研团队为白鱀豚研究和保护工作所作的贡献。

96. 2007年4月,海洋出版社出版《风雨长江五十载——陈佩薰与白鱀豚研究》,作者是水生生物研究所陈佩薰。

97. 2007年6月2日,第二胎人工豢养长江江豚在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顺利降生。

98. 2007年7月5日,水生生物研究所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和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共同举办了“陈佩薰教授80寿辰暨05年小江豚两周岁和07年小江豚满月庆祝活动”。陈佩薰教授前期主要从事鱼类生态学研究,从1978年开始她一直致力于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的繁殖生物学、行为学和保护生态学等研究直至退休,主持撰写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淡水豚类研究专著《白鱀豚生物学及饲养与保护》,为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的保护事业以及我国的鲸类学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99. 2007年9月16日,由农业部主办的首届长江生物资源养护论坛在上海举行。孙鸿烈、刘建康、刘瑞玉、朱作言、陈宜瑜、陈吉余、张福绥、林浩然、郑守仪、赵法箴、唐启升、秦蕴珊、曹文宣、雷霁霖等1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论坛上联名发出《保护长江生物,关注流域生态》倡议书。倡议书指出,长江流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具典型性的区域之一……白鱀豚和长江江豚两种豚类均为中国特有物种。

100.  2007年10月,白鱀豚当选为在武汉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吉祥物。

1012007年12月21日,世界自然基金会、湖北省水产局、安徽省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水生生物研究所和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在水生生物研究所共同启动了“长江水生生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该项目为世界自然基金会“汇丰与气候伙伴同行”计划中国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将在2008-2011年的4年里在多个方面展开工作,包括在湖北省、安徽省选择合适地点,开展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的长江豚类保护示范工作,并在示范工作的基础上共同推动建立长江豚类保护网络,以提高对长江豚类的有效保护。

1022008年1月24日,湖北省科技厅在水生生物研究所主持召开了“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成果鉴定会。水生生物研究所王丁代表项目组对“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研究项目20余年来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果做了详细介绍。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研究对长江江豚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是我国科学家在濒危珍稀水生野生动物迁地保护方面的原创性贡献,在国际鲸类学界和保护生物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所取得的成果可为世界其它濒危鲸类或水生哺乳动物的保护提供借鉴。

103200823日《人民日报》报道《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获成功,首次实现人工环境繁殖》。

(张晓良、王克雄辑,2008221日,经王丁博士审阅)

  

附件下载: